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海洋领域前沿科学和工程技术十大难题发布

来源: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9 05:3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9月24日,以“创新海洋科技 引领产业发展”为主题的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在青岛举行。大会旨在深入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加强国际海洋科技领域交流,聚集全球海洋人才、学术、产业资源

9月24日,以“创新海洋科技 引领产业发展”为主题的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在青岛举行。大会旨在深入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加强国际海洋科技领域交流,聚集全球海洋人才、学术、产业资源,打造海洋学术交流高端平台,搭建“双招双引”平台和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来自20个国家的近百名海洋领域知名院士专家,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700余名专家学者相聚岛城、共谋发展。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国际组织向大会发来贺信。山东省委副书记杨东奇致辞,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出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包振民,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托吉尔·摩恩,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伊安·艾利森等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出席大会。

会议期间,来自中国、澳大利亚、丹麦、俄罗斯、法国、韩国、美国等20个国家的90余位海洋科技领域的知名院士专家,以及国际组织代表,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及技术代表700余人,围绕海洋信息化与未来、海洋工程科技前沿与创新发展、海洋生物新材料及资源利用等主题,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展示分享新技术新成果,激发思考与创新,引领海洋产业新发展。围绕海洋科技创新与发展,大会设置了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研讨会、海洋信息化与未来分会场、国际水产养殖生物安保交流研讨会、海洋工程与水利工程科技前沿与创新发展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2019航海技术高峰论坛等活动内容。

大会现场推进了未来水下采矿机器人研发基地项目、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项目、海洋经济作物养殖合作示范项目等一批海洋重点项目签约落地。组织了海洋成果转化暨“双招双引”项目对接会,对接会上举行“一带一路”涉海科技成果供需发布对接,涉海科技成果涵盖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涉海院所在内的九大类别涉海项目200余个;发布推介了“现代海洋牧场”三产融合供需及“双创平台”产业链供需,带动成果集成供给对接;举办“中韩船舶与海工装备对接洽谈会”,开展一对一精准供需对接。

大会发布了“海洋领域前沿科学和工程技术十大难题”,并宣布“世界海洋科技大会青岛共识”。其间,还同期举办了2019(第四届)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

据悉,大会由中国科协指导,青岛市政府和山东省科协主办。青岛市科协、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省海洋经济技术研究会、青岛蓝谷管理局共同承办。

海洋领域前沿科学和工程技术十大难题

海洋多尺度能量串级与输运

海洋中包含着各种空间尺度的运动,上至海盆尺度的大洋环流,下至微尺度上的湍流运动。海洋运动的能量主要输入于环流尺度,而能量耗散则发生在湍流尺度。为了维持海洋的平衡态,能量必须从环流尺度跨越近10个数量级传递到湍流尺度(即能量串级)。能量向小尺度的串级过程,涉及不同运动形式间强烈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并深刻影响着环流、涡旋和湍流运动等所引起的物质和热量输运。上述多尺度能量串级与输运过程是贯穿整个海洋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同时也是经典难题。海洋环流和涡旋的平衡状态如何打破,从而实现能量向小尺度非平衡运动的传递?深海大洋湍流混合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驱动机理是什么,在数值模式中又如何参数化其对环流和气候的影响?海-气和流-固相互作用在海洋多尺度能量串级与输运过程中扮演者怎样的角色?这些都是当前海洋研究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深海大洋与地球宜居性

地球宜居性决定着人类的生存,而深海大洋是决定地球宜居性的重要标准,是维持人类以及其他复杂生命体生存时间长度的重要因素。近半个世纪以来,深海大洋吸收了整个地球气候系统中超过90%的热量盈余以及超过30%的人类活动排放的CO2,从根本上减少了进入地球系统的净辐射,从而减缓了全球变暖的速率,维持了赖以生存的食物链来源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然而,深海大洋对热量和CO2的极限吸收能力是多少?是否存在拐点?对热量与CO2的吸收如何改变海洋的动力和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又如何进一步影响全球极端气候、海平面、生态系统以及深海资源格局?这些关键问题与未来地球的宜居性息息相关。

文章来源:《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网址: http://www.skxygcjs.cn/zonghexinwen/2020/1109/542.html



上一篇:集团公司喜获三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
下一篇:地质工程专业属于什么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