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栏[05/19]
- ·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数[05/19]
- ·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收[05/19]
- ·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投[05/19]
- ·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征[05/19]
- ·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刊[05/19]
沈忠厚院士:一辈子向下钻探,让我国石油开采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图文由“中国科学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众号原创,转发请申请授权。】 “水击石穿寻地火,披肝沥胆为人民”,这是1998年沈忠厚70诞辰时,原石油大学校长杨光华先生为其所
【图文由“中国科学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众号原创,转发请申请授权。】
“水击石穿寻地火,披肝沥胆为人民”,这是1998年沈忠厚70诞辰时,原石油大学校长杨光华先生为其所作的题词。这句题词,高度概括和赞誉了沈忠厚的人生追求和学术风范。
作为我国杰出的油气井工程技术专家和学科奠基人、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忠厚长期从事高压水射流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工作,将射流技术与石油钻井工程相结合,开辟了我国石油钻井技术的新领域。他的科研成果助力我国石油开采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志之所在,金石为开1928年2月,沈忠厚出生于四川省大竹县的一个小村寨。1947年,一心求学的沈忠厚搭乘乡人运送桐油的货车赴重庆投考重庆大学。大竹到重庆的距离不算远,只有两百多公里,但由于当时道路崎岖,一路翻山越岭,货车中途还出了故障,整整走了四天他们才到达重庆。
在报考专业时,沈忠厚选择了矿冶专业。多年后记者采访问及原因,他说:“当时的中国虽然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一直缺少科学开发这些资源的专业人才。学习矿冶专业能够为国家找到丰富的矿藏,为中国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947年9月,19岁的沈忠厚开始了大学生活。重庆大学十分重视英语学习,无论是老师的课堂教学还是学校组织的各种测试,完全使用英文的情况十分常见。沈忠厚入大学前在补习班打下的英语基础远远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每天早早起床背诵英文文章,在紧张的课程之余甚至背完了整本英文原版的《鲁宾逊漂流记》。
1951年,沈忠厚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自此,他开始了长达六十余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
探索无止,奇技始出五十年代初,新中国正着手恢复与发展国内的石油工业,大批人员与技术装备相继被调往甘肃玉门油矿,“石油会战”即将拉开帷幕。
1951年10月,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之后的工作积累实践经验,沈忠厚接受学校安排,前往玉门油矿实习一年。
在油矿实习的一年里,沈忠厚同油矿工人们共同劳动,互相学习,并在玉门油矿第一次亲眼目睹了石油钻井施工的实际操作。
彼时玉门油矿使用的是国外进口的旋转钻机,采用的是旋转钻井法,即使用动力带动钻头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对地下岩石进行破碎,同时循环钻井液,将岩屑带到地面并对井筒内部进行清洁。这种方法属于现代钻井方法,较之前我国使用的人力冲击钻、机械顿钻等有着质的提升,不仅钻的更深而且效率更高,同时兼顾破碎岩体与清洁井道。
经过观察与研究,细心的沈忠厚发现钻头是整套钻探设备中技术最为先进,价格最为昂贵的部分,是钻井作业的关键所在,钻井的深度和效率,钻机的钻速和寿命都与钻头的强度息息相关。这一刻,改进钻头的思想火花在年轻的沈忠厚脑海中闪烁。
在玉门油矿实习的一年里,沈忠厚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实践与人生经验,还结识了“铁人”王进喜、我国最早的石油钻井专家周世尧等一批甘于奉献的先进人物,为他后来的教学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2年回到重庆大学不久,沈忠厚被派到北京石油学院进修,进而调入北京石油学院,并参与了之后的四川“川中会战”,东北“大庆会战”等多次石油会战。
1961年沈忠厚参加大庆会战时,又同老友“铁人”王进喜相遇,此时的王进喜已经是一名劳动标兵,两人时常在一起互相交流经验,沈忠厚也听闻了更多王进喜的先进事迹。在感慨于“铁人”那坚定意志与高尚品格的同时,沈忠厚也下决心要向他学习。
在参加大庆会战时,沈忠厚不仅亲自参与石油钻探的各项工作,还将课堂搬到了井口,结合油田工程实践来为学生们讲解石油工业的技术知识。
当时的现场条件十分艰苦,气温有时达到零下40多度,但沈忠厚一直坚持亲自到现场采集数据资料,严谨认真地对待每一节实践课程。
在整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沈忠厚始终活跃在油田与课堂里,为新中国石油工业输送了大批的专业人才,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改进钻头的想法更加坚定地扎根在他的心底。文章来源:《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网址: http://www.skxygcjs.cn/zonghexinwen/2021/0616/1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