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栏[05/19]
- ·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数[05/19]
- ·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收[05/19]
- ·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投[05/19]
- ·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征[05/19]
- ·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刊[05/19]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科学有道理:科学家如何测太阳系外恒星的距离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大家好,“科学有道理”系列,我们已经介绍了很多,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介绍了测量地球质量的方法、测量地球直径、日地距离以及太阳系其他行星距离的方法。其中,我们
大家好,“科学有道理”系列,我们已经介绍了很多,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介绍了测量地球质量的方法、测量地球直径、日地距离以及太阳系其他行星距离的方法。其中,我们用到最多的,就是三角函数。
在测量地球直径和日地距离的过程中,科学家们无一例外都利用了三角函数,通过构建三角形,通过巧妙的方法测出其中某些角度和边长,最终求出了这些看起来“根本无法测量”的数据。
今天,我们依然要利用三角函数,测出比太阳系更远天体——系外恒星的距离。
你可能还记得,科学家当初测量日地距离的方法,是金星凌日的方法。不过,这个方法显然不适用于其他恒星的距离测量,因为它们太遥远了,那时候人类根本不知道它们还能有行星,更不用说观测凌日了(当然,即使能观测,这也不是测量系外恒星距离的办法)。
网络上有一句话说得好:千万不要走得太远,忘了为什么出发。换在这里就是:千万别只顾着用方法,忘了当初为何要用这个方法。
我们为何要用金星凌日的方法来计算日地距离呢?首先是因为太阳过于遥远,即使在地球的两端观测来形成夹角,都只能得到一个极小的角度,任何微小的偏差都会导致巨大的计算错误,而且太阳随时在移动,两个人的观测时间有一点点差别就会导致很大的误差。所以,科学家不得不利用金星来构建三角函数,间接计算日地距离。
同样的,系外的恒星距离更加遥远,我们无法站在地球的两端观测形成夹角来计算距离。想要增大三角形的某个角度,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其对边的长度,也就是我们测量地点的距离尽量拉大。
问题在于,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就算跑得再远,不是还在地球上吗?
话说的没错,可是别忘了,地球也在“跑”啊!
只要我们等到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跑”得足够远,那就可以把对角拉得足够大,如此就能计算天体距离了。
显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跑得最远的两个位置,就是连线穿过太阳的位置。换句话说,也就是隔上半年观测一次,就可以了。只要科学家观测某颗恒星在夜空中的位置,半年后同一个时间再观测一次,就会得到一个夹角。接下来,再找到一个边,通过简单的三角函数计算,就很容易了。
那个边,也不难找,所用到的,正是上一期我们介绍的日地距离。因为时隔半年,地球的位置变化就是在太阳的两端,也就是两倍的日地距离,大概是3亿公里。
就这样,科学家们计算出了很多天体的距离。这个方法,叫做三角视差法。
(可能还有些萌萌的朋友会纳闷:为什么测量太阳的距离不用这个办法。如果你这么问,显然你已经蒙圈了,因为这个方法要求日地距离是已知条件,显然不能用“自己”来计算“自己”的数值)
同时,他们利用这个方法,又发明了一个比光年还长的长度单位:秒差距。以日地距离为基础观测夜空,形成1秒的角度的位置,到我们的距离就是一个秒差距。计算下来,1秒差距大约等于3.26光年。
不过,三角视差法虽然巧妙,却有一个局限,那就是只能测相对比较近的恒星的距离。一般来说,100光年就是这个方法适用范围的极限了。而我们的宇宙,直径至少有940亿光年。
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即便是为了测这些相对比较近的恒星的距离,就已经不得不利用地球在太阳两端的位置构建三角形。所以,如果想用三角视差法测量更远天体的距离,我们就要飞出地球,甚至飞到太阳系以外去测量了。
显然,这是不现实的。
如果我们想要测量更远天体的距离,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
也不是,只是我们已经不能局限于三角函数了。
那么,科学家找到了什么新的办法来测量呢?我们下一期再介绍。
文章来源:《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网址: http://www.skxygcjs.cn/zonghexinwen/2021/1022/1292.html